木木

在11月25日的“《财经》(博客,微博)年会2021”上,社科院学部委员、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发言中提到一个现象,即在基层调研时,常有县委书记“非常上心”“非常理直气壮”地谈论辖区内也在搞宏观调控。

这种现象,于经济专业人士看来,大约都难免会感觉好笑;好笑之外,李扬还感受到了“痛苦”。他说,“‘双循环’战略提出后,我们已经很痛苦地发现,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了它自己的‘双循环’,省里面也要自循环,县里面也要自循环……”

县域经济主政者谈论一下“宏观调控”,尤其是结合自己的认识比较深入地谈论一下,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。中国人向来有“褒贬天下、指点江山”的文化传统,当年,身为一介布衣的孔明先生尚且能够“隆中对”,到了今天,一个地方官,甚至任何一个人,谈一谈天下大事(包括宏观调控)自然再正常不过。

但是,谈论宏观调控是一回事,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也搞宏观调控,而且很上心、很理直气壮,则是另外一回事。因为但凡有点儿经济头脑、社会经验、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,擎了国家经济社会层面的宏观调控这口大刀,在县域经济社会体系里面耍,不但选错了地方,而且也确实很难耍得开、耍得好,硬耍,刀锋指处,就一定会对县域经济社会有所破坏,搞如此调控的人多了,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就会造成伤害。

县域经济社会是国家经济社会肌体的基础部分,它的生存状态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状态,基层主政者的重要任务,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框架下,切实维护“微循环”的稳定、健康、畅通,从而在基础层面形成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强力且有保证的支持。从这个角度讲,县委书记谈论宏观调控、深刻理解宏观调控,并结合辖区的实际情况,细致、有针对性地施政,以支持宏观调控的顺利实施,很有现实必要性。这才是基层主政者对宏观调控的应该有姿态。

如果舍弃正确路径,照虎画猫,把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照搬到县里、省里,姑且不论这种行为的性质,单就实际效果而言,恐怕也会产生极为消极的作用,对县域经济社会以及整体系统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。从逻辑上推演,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,即在省级、县级系统内搞“自循环”,都属阻滞甚至掐断国家整体经济社会体系“微循环”的自戕行为。从政治及政策理解方面看,这种地方主政者不但没有真正理解现阶段的宏观调控、没有真正理解“双循环”战略,甚至没头没脑地走到宏观调控、“双循环”战略的反面去;没有省域、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畅通,国内循环的进一步强化就无从谈起,进而内外循环也就失去了根基,宏观调控自然就难言成功。

不客气地说,宏观调控,不是县域主政者手心里的螺丝钉,自己想往哪里拧就往哪里拧;有拧的想法、甚至有拧的实际行动的,显然并非一个合格的地方主政者。在这种事情上主观能动性太强,不但不利于局部经济社会肌体的健康,对整体系统也终究会造成消极影响乃至伤害。在这方面,我们是有深刻的历史教训的。因此,对这种态度和行为要保持足够的警惕。